干支按字面上的实用价值及其纠正方法院士

干支按字面上的实用价值及其纠正方法院士

■山海经

□徐道一

在中国古代,广泛使用“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宝贵遗产,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然而,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以后,干支逐步被忽视或轻视,被贬低为仅是一种记时的符号,不具有科学价值。这一评价与实际情况相差悬殊,理应加以纠正。

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院士高度评价干支的意义,他在为翁文波等的《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1993)一书作的“序”中说:“‘天干地支纪历’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化宝库的重大贡献之一。”翁文波院士认为:干支60周期“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想象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对天体运行现象进行观测、计算而获得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他在上述专著中例举多个天灾预测事例,证明干支的实用价值。

关于干支

按字面上的意义来说,“干”的原始本义是树干,“支”的本义是树枝。两者关系自然是干为主,支为从。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从而叫做天干和地支。

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的前十个字,为一轮,然后又从天干的第一字(甲)开始与地支第十一个字(戌)相配,依次轮转。这样天干轮转6次,地支轮转5次,共为60次。这里把十天干的每个字都作为顺序符号来使用,十二地支的每个字也是如此。从3000多年前,天干与地支结对,形成60对有序文字(用以标志60个顺序符号),一直流传至今,没有改变。

戴兴华在《天干地支的源流与应用》(2006)中对干支的源流有详细论述,可供参考。他认为:十天干的产生和10个太阳的传说有关,十二地支与月亮的运行有关。

郑军在《太极太玄体系——普适规律的易学探奥》(1992)一书中认为:在《周易》中,“一”为阳,为天数;“二”为阴,为地数;在形状上,“一”像树干,“二”像树枝。这是所以被称为天干、地支的一个来源。

十天干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记录,当时用干支记日期。在周朝时已用干支记年。后来又用以记月和日。用以纪年时,一个干支为60年,所以命名为一甲子(甲为天干的第一字,子为地支的第一字)。古人用十二地支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干支在中国古代应用十分广泛,论述也很多,本文主要从自然国学角度介绍干支的天文背景及其应用。

干支与日、月、地球的运行机制

在天文学者朱灿生、中医学者傅立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郑军对天干、地支的天文背景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干支的60年“周期”与日、月、地三体相对位置有关,从而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干支的天文内涵。

郑军对60年“周期”中的“周期”涵义的规定是:“周期运动,既不是循环论,更不是在原地内打圈圈”,“在周期之间,既有重复,又有进步和发展。”。这一“周期”与通常严格认定(甚至于以三角函数表示)的周期是区别很大的,因而在本文中对郑军所用的干支周期加引号(周期),以与常用的周期相区别。

现代天文学研究可知,日、月、地三体运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不规则运动。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又在公转;月球距离地球不远,且具有相当大的质量,围绕地球作公转。地球与月球组成一个月地系,月地系的共同重心在地球表面之下1700千米处天干地支应用,距离地球本身的中心约4500多千米。地月系作为一个整体绕太阳作公转。日、月、地三体在作一个不规则的螺旋状的运动。作为地球表面上的任一点,其在太阳系中的轨迹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图案。古人把这一复杂问题通过干支的组合和配对,用很简易的方法得以解决。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利用了近点月和朔望月的公倍数(P)。近点月是月球连续两次经过绕地球轨道的近地点所需要的时间,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一个近点月的周期为27.55455天,一个朔望月为29.53059天。两者的公倍数为:

27.55455天×15=413.31825≈413.32天=1P

29.53059天×14=413.42826

两者相差0.11001天。由于近点月反映的主要是月地关系,而朔望月反映的是日、月、地三者关系,因此,1P反映的是日、月、地三体相对近似位置的一个“周期”。

取近点月作为参考坐标。一个近点月包含着四个特征点,每一特征点包含着月球公转速度v和加速度a这两个变量的极值或零值。这两个变量互为消长,四个特征点处的v和a的组合互不相同。从而一个近点月可划分为四个月亮单位,每个月亮单位的月球的运动性质各异,反映了不同的特性。

傅立勤列出了以下关系式:

27.55455×53/4=365.09779≈365.2422天=1年

27.55455×15×53=21905.867≈21914.532天=60年

第一式相差0.天,误差为万分之四;第二式相差8.665天,误差为万分之四。

郑军对上述式中出现的53这个数字进行了认真研究。53是0~53的最大数。0~53共54个数是三进制的一个中间环节。它可与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创始的“太玄”的概念相联系。

月球在一近点月中有四个特征点,根据它们把一近点月划分为四段天干地支应用,并以这四点的性质来表征月球在这四段时间和空间的运动特征,郑军把近点月周期的四分之一作为时间单位(月亮单位,M),则1M=27.55455天/4=6.天。则可有下列的近似等式:

1年=365.2422天≈53M=365.09779天

lP=413.32天≈60M

60年≈53P=53×60M=3180M

由此看来,干支60年“周期”中日、月、地之间的位相关系各不相同,可具有60×53=3180M(月亮单位),代表三个天体不同位相的不同组合,它们对地球的影响也不相同。古人使用干支(22个字)的不同的搭配和组合,可方便地表示其中的有规律的部分。当立足于“天人合一”观念,通过使用干支这一符号系统,可探讨日、月、地三体的不同的位置与地球上自然现象与社会的对应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自然和社会服务。这一构思是十分巧妙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天干、地支各种组合的天文涵义

郑军先生对干支的一些重要组合的含义解释如下:

(1)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之年表示六种不同位相的月地日的相似年份,相邻两个甲年之间的位相相差60°,六甲之后重复。

(2)甲己之年,将—个天干“周期”(10年)再划分为阴阳两部分,阴阳年相对隅。若视十年为一整体,两者为相位相反之年。这是中医运气学说中的一个组合。

(3)甲乙之年:单数年为阳年,双数年为阴年。一对阴阳年以五行之一来标注。

(4)一组地支为12个数,常分为三个小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种四年一小组的划分,表示一种四象结构。从两体运动看,月亮位相每四年一复原。

(5)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戍、巳亥它们是相位相反之年,即“相冲”之年组合。

(6)五子、五丑、……五亥。五子之年乃是五行“周期”(一组地支12年为一行)中位相相同之年,在二体系统中,是月地关系相似的年分。

(7)每年第一月亮点经30年反相,60年一周。

通过干支纪年可以表达多种“周期”。郑军提出,甲子六十年是高层次“周期”,其中还包含了若干“周期”:30年、19年、17年、12年、10年、8.85年、8.57年、4年、413.43天(1.132年)、1年、3个月、2个月、1朔望月、1近点月、1天。

干支在天灾预测中的应用

洪涝——

据高建国在《灾害学概说》(1986)介绍:在崇祯十五年出版的《太仓州志》中记录了发生在1522年8月13~14日(明嘉靖元年七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的一次大洪涝:“大风雨,拔木,江河及湖水尽溢,吾州、常熟、崇明、嘉定、吴江,漂没庐舍人畜以万计。是日俱有龙火之异。前壬午祸微轻而远,是年祸甚而狭。要之六十年内所无,人知同一甲子而不知干支无一日之赢欠。”这其后60年,在1582年(明万历十年)在江苏吴江,又发生大洪涝。据《吴江县志》(乾隆十二年)记载:“七月五日大风雨拔木覆舟,十三日又大风雨,太湖泛滥,民居漂荡十存二三,溺死人畜无算,与嘉靖元年七月同”。进而明确指出适甲子一周。

“适甲子一周”,古人已明确指出大洪涝相隔一甲子(60年)出现一次。

风暴潮——

由风暴引起的海水入浸的洪涝称为风暴潮,亦具有明显的干支60年“周期”。

我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风暴潮有两次干支按字面上的实用价值及其纠正方法院士,其中一次是发生在1862年7月27日(清同治元年七月初一),在广州、澳门、新会、顺德、香山、东莞等地死亡十余万人。相隔60年以后,1922年在广东汕头等地因风暴潮“旧潮属各县,共死七万人。”高建国根据1831~1981年期间31次潮灾分析,求得其周期为61.005年。(见:1984年《中国潮汐近500年活动图象的研究》一文)

地震——

翁文波院士查到干支按字面上的实用价值及其纠正方法院士,美国西部加州及邻区的大地震目录中有4个七级以上地震,其发震的时间为1812年12月8日、1812年12月21日、1872年3月26日和1932年12月21日。以年为单位的两个时间间隔都为60年,都发生在农历壬申年(见1991年《干支年周期》一文)。后来天干地支应用,当一位美国学者希望他能提出对美国的地震预测意见时,在1992年初,他主要用干支60年“周期”(结合其它方法)提出预测意见:1992年6月19日在美国旧金山大区域范围内,将有6.8级地震。这一预测意见经有关部门同意传送美国友人后不久,在他预测地区内于1992年6月28日发生7.4级大地震,说明翁先生的预测是准确的。

下表中列出多个中国震例,表示两个大地震之间的间隔为干支60年或30年“周期”。

如从1842年新疆巴里坤大地震到1902年新疆阿图什大地震的时间间隔为60年。

从1932年甘肃昌马大地震加上60年则为1992年。依据干支60年“周期”,在1992年7月29日徐道一、王湘南提出预测意见:“在1992~1993年(尤其是1992年8月)在新疆、甘肃、青海(尤其是新疆天山地区)可能发生7~8级地震(有可能发生8级)。”实际情况是在1992年8月19日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南部(天山)发生7.5级地震(俄通社一塔斯社报道为8级)。这次中短期地震预测的震级和时间是正确的。震中地点虽是发生在我国境外200公里处,但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南部是新疆天山的西延,应基本上是符合的。(见:1994年《试论干支60年“周期”与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关系》一文)

中国大陆大地震的30年、60年“周期”表

发震日期震级地点时间间隔

1679年9月2日8河北三河

60年

1739年1月13日8宁夏银川

1812年3月8日8新疆尼勒克

30年

1842年6月11日7新疆巴里坤

60年

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

30年

1932年12月25日7.6甘肃昌马

2015年4月25日在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而1833年8月26日在中国西藏聂拉木发生8级大地震(同年9月6日又在云南省嵩明发生8级大地震),两者相隔182年。60年干支“周期”的三倍为180年,与上述182年仅差两年。因此,尼泊尔8.1级大地震的发生应与干支“周期”的倍数180年的有序性可能有关联的。

以上事例表明,干支60年(以及30年)“周期”以及它的倍数在自然界的确存在,并可用以预测,取得实效。

干支的其他应用尚多,如中国历法、中医等与干支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多介绍了。

由上所述,干支的提出是有自然背景的。虽然本文仅介绍它的天文背景,由于天文因素可以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地球上的大气、水文、生物,以及人类社会等,在许多自然现象中打下“印痕”,这就导致干支应用于许多领域。

有学者立足于现代科学知识进行分析,把干支看成是“机械的”,难以用于事物的复杂变化,这是从简单的“因果关系”角度来看待问题的结果。实际上,对干支的应用是从“关系网络”角度,天文背景是网络中一个局部,还要考虑其它因素的作用。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仅是三者之一。这是在使用干支时不得不注意的。

标签: 十天干十二地支 干支纪日 郑军

六爻专家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