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开启发展新篇章
导语
:我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于自春秋战国开始的重农抑商政策有这重要的联系,而我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也是位居前列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干支,时至今日都还有一些农业技巧,方法在用。而这些农业经验的总结,方法,比如二十四节气等等都和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古人常用天气,自然现象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并且在这方面,通过天文指导农业活动,已经相对成熟。
可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天文学的发展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干支,而农业的发展也推动着天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互影响的原因
我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较为分散,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精耕细作,这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更容易受自然灾害,天灾的影响和破坏。
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农业一直都比较繁盛,证明自古以来传统农业都非常注重“天时”的影响,并且擅长于把天时和农事相互结合,以此又来不断推动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模式和程度。
所以说天文历法,准确的适宜的“天时”,对古代男耕女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来说异常重要,可谓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天文天象,历法推算,节气的设立和划分就成为了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并且以此和有经验的老农民的生产经验相结合,促使中国传统农业不断走向精良,高产等特征转变。
(图一:精耕细作地位农业方式)
同时,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也不断促进这天文学研究的进步,由此推动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使古代中国成为了科技大国。但其实天文学在当时那种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大背景下,是一门非常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收效甚微的自然科学,但是各个朝代仍然愿意大量投入在天文学研究中来。
这就是因为自农业社会形成以来,农业慢慢成为了一国之根本,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时代,更需要发展农业
,所以对天文历法的要求,对宇宙的探索显得刻不容缓。而事实证明,这些投入都是有回报的,正是大量的天文历法研究的投入,才有了精确的农业指导方法,才推动了农业文明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顺利发展。
历史悠久的天文历法
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和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时间和发展相互反映,自从踏入农业社会过后,充满智慧的古人就没有停下过对天文的研究,没有松懈过对生产经验的总结,由此总结除了许多民族文化的瑰宝,即各种历法。
中国古代历史上较早的一部历法《夏小正》,是现存的历史最为久远的科学文献之一,更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关于农事生产活动的历法书。
《夏小正》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记载了各个月份的气象,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气候,和适合该月气候生长的作物等等内容,是早期指导农业活动的金科玉律。
(图二:《夏小正》)
夏朝是如今可以追溯的有据可查的第一个中国古代的朝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突破性时期。利用《夏小正》,明显的减少了天灾对于农作物的破坏,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而且还可以发现夏朝发明制造了大量的农耕工具,比如石铲、石型、刀、镰等,除此之外,居然还涉及到了食品加工环节,甚至还发现了石磨、石杵白等粮食加工用具。这些种种都表明,当时夏朝的农耕工具在当时已经处于相对先进的水平,而且需要管理的农作物产量和品种都在增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夏朝农业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图三:夏朝的农具)
二十四节气,原属《干支历》中的基本内容,订立时间悠久。一直到汉朝,汉武帝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官方颁布的明确的时间准绳,是帝王祭天,祈求风调雨顺的日期表,也是人民用于预判天气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事的最精准的时间导向,是古代农业生产活动的指路明灯,通过二十四节气的指导,汉代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跃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有名望的大汉帝国。
天文学不断地发展
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潮,天文学也非常发达。公元717年,僧一行,当时一位名望颇高的佛教僧人,又对天文历法颇有研究,成为了当时一名享誉全国的学者,他在这一年来到长安,拜见了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知晓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所以让他主持编制新历法。
(图四:僧一行画像)
最开始,他和当时有名的天文学家梁令瓒共同研究,制造出了较为精准的观测天体变化现象的黄道游仪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干支,主要用于观察感受太阳的运行轨迹,检测月亮和太阳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和运动方向,速度等等。
(图五:梁令瓒画像)
这一个天文仪器的发明,极大地丰富了用于历法研究的资料,直接提高了新历法的精确度和正确性。不仅如此,黄道游仪还第一次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并且利用这一发现,在大唐十三个地点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太阳正午高度进行测量,以此来推断计算出了子午线的长度,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记录,虽然是间接得到的,通过多重运算,误差较大,但是仍然对推动天文学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图六:黄道游仪)
不仅如此,僧一行还和梁令瓒仔细研究,改良了张衡的浑天仪,设计制造出了能够自动计时,白昼日夜根据时间转动,和天象极其符合的水力运转浑天仪。
经过近七年的实践和研究,僧一行才开始着手编制新历法。
一直到公元727年,僧一行的新历法《大衍历》最终完成,
这部历法超越了前世的大多数历法,相对而言比较先进,不仅在日期节气天象上更加精准,还较为准确的掌握了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和轨迹,解释了一些特殊的天文现象,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总结
:天文历法一直一来都是推动农业生产的有利工具,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用到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而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开启发展新篇章,中国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历史是很少能够比拟的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开启发展新篇章,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不仅促进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这种利用天文历法来耕作的方式,无疑是适应了自然规律的方法,这种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农业生产的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才会有持续了上千年的强大的农业实力。
标签: 农业 天文 历法 节气 古代六爻专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