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纪年法,又称岁星纪年法。
岁星,也就是木星。中国古代先人肉眼观察和记录到,木星大约每12年在天空中走一圈后,又原来的位置。不过中国干支历法的第二十天,木星循环移动也有偏差,古人称之为岁差,这一点中国古人也观察并测算到了。
木星回归周期398.88日,地环公转周期是365.25日。木星每年走31度,11.86年绕天一周。若以12年为单位,每86年就会差1个时辰,这称为“岁星超辰”。如果用岁星纪年的话,大约1032年,历法上才差1天。对于古代的农事生产来说,这已经够用了。
对于岁星纪年来说,古代并没有完整的资料记录。只是一些古籍零散的记录了与岁星纪年相吻合的词汇。古代采用太岁纪年的最早证据是屈原《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的句子,屈原这里说的是自己出生正好是寅年寅月寅日。因为摄提大约就是指摄提格,这是太岁分年的一个专门词汇。中国古人为木星运行的12年专门取了12个名字,如《史记》中所提到的岁名:如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 、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等12个年份。《尔雅》中也有类似摄提格、困敦等年份记载。《左传》、《国语》中也载有“岁在星纪”、“岁在析木”等大量记录。
刘洪涛先生认为,太岁纪年法中对十二年份另取了名称,不用天干地支来描述,可能为了避免太岁纪年和干支纪时相混淆。
不过太岁纪年法,又称岁星,也就是木星,我们现在看到干支历法,年月日都用干支记录,也不会产生混淆,而且更加清晰可辨,所以太岁纪年不用干支,未必完全因为混淆的原因。明生笔记认为,岁星纪年可能就是一套独立的天文观测体系,出现在干支纪年之前。因为星象的观察出现在历法之前,干支最原始的含义可能是一种有位置的数字排序方式。不过,这只是一种个人猜测,不形成观点。
一些爱好者认为太岁纪年法,又称岁星,也就是木星,太岁纪年法的摄提格其实就是干支纪年法中的甲寅,也就是说太岁纪年法就是干支纪年法。
不过,干支纪年法可以形成60个不重复的闭合名称中国干支历法的第二十天,而太岁纪年法中60年中会重复4次,这两种纪年方法还是有很大差异,你说呢?
对于太岁,人们认为是中国古人假想的一颗与岁星(木星)运行相反且轨迹对称的虚似行星中国干支历法的第二十天,因为岁星(木星)西升东落,这样子的话,十二地支要倒着来数,不符合大家的思维习惯,所以推出了太岁这一说法。
岁星可见,太岁不可见,一阴一阳,正好表达了岁星(木星)的运行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方位习惯。
不过,仅仅为了记录不别扭的原因去想象一颗不存在的星星,好像也有点不符中国古人实察天象的习惯。这一点,只能期待今后有更多新的发现了。
标签: 纪年 太岁 木星 干支 古人六爻专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