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天文)我国先秦时期的古六历名词
先秦历法古六历
作者|邹乾一
审核|程子烜
编辑|贺柏翔
在最近的#每周天文名词#系列中,大家和小星一起简单地认识了一些我国常见的历法名词术语,从这周起,小星将较为详细地介绍一下我国先秦时期的历法。
相信大家听说过古六历这个名词,此词即是对先秦(包括秦)历法笼统地概括,它包含从战国到秦朝各诸侯国行用的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在《汉书·律历志》与《汉书·艺文志》等古籍中均有所记载。
唐朝瞿昙悉达所撰《开元占经》中关于古六历的记载(从右往左竖读)
《汉书·律历志》:“三代既没,史官丧记,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战国扰攘,秦兼天下干支历法的奥秘,末皇暇也干支历法的奥秘(每周天文)我国先秦时期的古六历名词,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色上黑。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以北平侯张苍言,用颛顼历,比于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这便是说夏商周以后,出现了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六种古历,不同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历法,其中秦使用颛顼历,颛顼历以农历十月为岁首(即一年的起始),秦统一六国之后,全国的历法也统一为颛顼历,之后汉承秦制,汉初历法亦承袭秦朝的颛顼历,当时被封为北平侯的张苍说,颛顼历是古六历中误差最小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细节无从考证,有种说法认为汉初承袭的秦朝历法与颛顼历有所不同,汉初历法与颛顼历合朔时刻相差近半日,同时认为秦统一六国后,对颛顼历继续了修改)
不幸的是,由于年代久远,除颛顼历有少量资料出土之外(1975年12月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载的历日与颛顼历相符),其余五种都失传了,只能通过一些只言片语的资料进行推测还原。古六历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阴阳历,也都是四分历(每周天文)我国先秦时期的古六历名词,以365日又1/4日为岁实(即回归年长度)干支历法的奥秘,以29日又499/940日为朔策(即朔望月长度),每19年有7个闰年。
云梦睡虎地秦简(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古六历的不同点主要是岁首的月建、实行地区和历元有所不同。其中黄帝、周、鲁历中都以子月(现在的农历十一月)为岁首;而殷历则使用丑月(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作为岁首;夏历以寅月(现在的农历正月)为岁首(现在使用的农历也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因此也被称为夏历);颛顼历以亥月(现在的农历十月)为岁首。《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除颛顼历外,各历法的月序都是正月、二月、三月……十二月。颛顼历的起始月不称正月,而是依夏历称建亥为十月,其月序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九月。
我国上古时代就有干支纪元法。十天干曰:阏(yān)逢、旃(zhān)蒙、柔兆、强圉(yǔ)、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阳;十二地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chán)阏、执徐、大荒落、敦牂(zāng)、协洽、涒(tūn)滩、作噩(è)、阉茂、大渊献。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两两相配,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年表征地球公转,每圈为1年,均分为12格,每格为1个月份,各对应十二地支;日表征地球自转,每圈为1日,均分为12格,每格为1个时辰,各对应十二地支。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
月建与干支历的十二支相配,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夏历的月建为: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这便是“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说法的由来。
参考资料
[1]张培瑜,《先秦秦汉历法和殷商年代》,科学出版社,2015.08
[2]张培瑜、陈美东、薄数人、胡铁珠,《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历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2月第二版
[3]古六历的计算方法,
标签: 中国历法 天文 颛顼 十二地支六爻专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