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一部占筮作品吗?

大部分人没阅读过《易经》,不明觉厉;有些人阅读过《易经》,同样不明觉厉;甚至一些常把“易”或《易经》挂在嘴边的人,也对其来龙去脉不甚了解。

《易经》的底层根基是“爻”,是六十四卦,但六十四卦不等同于《易经》。“爻”分阳爻“—”和阴爻“--”,三爻的组合成为八卦。

三爻叠加成六爻,形成了六十四卦。

古老的六十四卦,最初是和“占”、“卜”、“筮”、“史”等紧密相关的。上古华夏,巫是一种拥有最高地位的角色,他们跟王是相提并论的,有些王本身就是巫,巫在甲骨文的意思就是统摄四方,沟通天地的智者。由于上古华夏文明时代,先哲们认为天、地、人是相通感应的,所以每逢国家大事或重要人事,王或巫都会通过占卜来窥探上天的启示,以指导未来的决策。卜者就是主导将龟甲或骨放入火中灼烧仪式的人。筮者就是主导以蓍草起卦仪式的人(广义的筮不一定需要蓍草,就是泛指起卦方法)。占者就是根据卜或筮后所呈现的数理和“象”进行分析的人。史者就是将这些过程记录的人。而六十四卦的符号则来源于巫者的占卜记录活动。上古华夏文明的文字与历史(主要是东周以前),与国家层面的占筮活动紧密关联(甲骨文几乎都是记录占卜的文字)。

 

后来六十四卦的符号配上特殊的记录文字,就变成了《易经》。据目前的考古和文献考究所知,《易经》分为《连山》、《归藏》和《周易》,我们现在流传较广的《易经》,是以《周易》为底本演化过来的。最初的《周易》是参照商(殷商时期)之《归藏》编纂而成,卦名、用语和述事有部分相似之处,到了西周后期,由于时代与社会观念的变化,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古本《周易》变得艰涩难读,于是有关人士(大概是主管卜筮之官)便在古本《周易》的基础上增损改写,注入新的内容、观点,用当时新兴且十分流行的艺术体式——韵文,撰成今传本《周易》,其卦爻辞称为“繇辞”,也就是歌谣体筮辞之意。

《易经》原本是一部具有严谨系统思想的,经过精心编纂而成的,用以占筮,但充满着人事、物情、史实、哲理与崇高治国理念的百科全书。然而,《易经》虽蕴涵着阴阳之思想,但原本未见阴阳之辞句(阳爻阴爻的称呼是后来形成),更不见太极的踪迹。原本《周易》的卦辞、爻辞似藏玄机,但古语简朴,诗歌之语法,令句义模糊而多歧,显得玄妙难解。正因为如此,大概成于西周末期的《周易》,从春秋战国起,融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阴阳家、五行家、占筮家、儒家、道家等学说,应运而生出以《彖》、《象》、《文言》、《系辞》、《序卦》、《杂卦》等“十翼”为代表的对《周易》的注解,也就是通过“十翼”去解释《周易》。

后来,那位述而不作的孔子将《周易》拐进了儒学的体系,汉代独尊儒术,那些大儒们,更把《周易》列为五经之首,称为《易经》,从此《易经》养成了偏向于哲学思想,政治意识,社会学规律,义理和训诂的儒学气质,成为“显学”。古往今来,演化出许多关于《易》的说法,除了一些有根据者外,其他都是废话,因为无从验证,于是便天马行空地任意驰骋,作各种无根据的推断、臆测和遐想……

在不忘初心的另一条道路上,以六十四卦为底层根基,融合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八卦、纳甲等等学问,却不断完善和发展成另一种具有神奇预测功能的数术类“隐学”——占卜(或称占筮)。到现代社会,这种实用性强(非文学性)的体系,依然有效地应用着……

如果将六十四卦看成是一副麻将牌,那么基于儒家的《易》说,或是六爻筮法或是梅花易数等,甚至是假托于《易经》的胡说八道,都可以看成麻将牌的不同玩法规则。只是绝大多数今人无法辨清原委,将其统统说成是《易经》或者是易经算卦罢了。

六十四卦不完全等同于《易经》,占筮占卜更接近于六十四卦的初衷。

如果到此,仍然发问:易经是一部占筮作品吗?我不想说是亦或不是,多看几遍文章吧!

标签:

六爻专家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